如何用七天重建小汤山医院
苛刻的选址条件
在危机到来时,如何快速建成医院又尽可能降低无畏的成本。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选址。选址最重要的是找到具备三个条件的地点:
- 市政系统成熟
- 交通便利
- 周边人口稀少
这三点中任何一点都有大批可选择的位置,但是要求三点同时具备就非常苛刻了。并且因为是传染病医院,还要关注供电保障、排水、排气安全和对周边居民的影响。
历史回顾:2003 年,北京小汤山在历史中留下了重要一笔。它距离最近的居民点 500 米,原为小汤山疗养院所在地,附近是一大片预留的发展用地,四周环境空旷,便于机械化的施工。京密引水渠在小汤山疗养院北 4 公里,可以让污水经过专门处理,不影响到北京市水源。
兼具「快速」与「实用」的模块化设计
医院的主要功能需求:医患分区分流,洁污分区分流。
为了满足疫情的需要,医院还要考虑到:施工的标准化、模块化,根据需要可以不断延伸。
最终方案定为中轴对称的鱼骨状布局。
医院由多个「H」型模块排列而成。其中,沿中轴线布置办公区域和医护人员通道,每个中心模块负责 4 个护理单元,每个护理单元内安置两列病房(ICU 病房、隔离病房、康复病房等)。
根据选址地形和现场已有设施,模块排列数量和每个护理单元的长度都可以进行调整。每个护理单元都是独立的标准模块,一方面有利于同时施工,各单位可以独立建好自己的模块后集中拼接,尽量减少交叉作业;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发生疫情恶化或失火等紧急情况时,将该单元彻底封闭,保全医院其他单元。
患者从病房外周进出病区,医护人员从中轴核心经层层更衣和卫生通过区进入病房进行检查、治疗和看护。这样的功能结构能够严格控制空气的洁净梯次,保障医护人员卫生安全。
病房为污染区,医护工作区为半污染区,医护办公区为半清洁区,医护人员值班休息区域为清洁区。医护工作实行单向通过式流程:病房设有双层玻璃的送饭口,病人和医护人员的通道也各不相同,病人是通过病房门前半开放式的走廊通道进出病房,而医护人员则是从专用的工作通道进出。工作人员从清洁区到病房污染区,要经过几道的消毒,三次更衣。
工程实施
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好处,医院可以同时由 6 家施工单位同时施工。
历史回顾:在 2003 年非典时期,设计团队采用了边画设计图边施工。受到场地和材料限制,每一段的设计图纸都有所不同,为了尽快出图,设计团队几乎是 24 小时接力画图。
小汤山当时主要是用板材,各家施工队使用的材料都不相同。武汉火神山医院这次采购了大量集装箱房搭建病房,统一规格,速度更快。 不过,集装箱下部的钢框架有可能导致病房与外面走廊之间出现门槛。根据小汤山医院经验,虚弱病人轮椅推行、移动式检查设备推行几率较大,要尽可能满足无障碍推行的使用需求。
武汉火神山医院还加装风扇来控制气流组织,使空气从中间的干净区域向两边污染区域单向流动。
为保护医院周围的环境不受污染,医院专门新建了污水处理站。病人的衣服、床单出来了以后先通过环氧乙烷消毒,消毒以后才拿去清洗,清洗后的水再进入到污水站处理。此外还有专门的垃圾处理装置对废弃物进行焚烧处理。
人员管理
小汤山医院当年出台了《院内预防感染工作规则》《出入流程》《防护守则》,共计 3 章 24 节,约 8000 字,印刷成 46 页的小册子,全院人手一册。包含了医护人员的防护穿戴、与病人的交谈距离、洗手要达到 3 分钟、会议要在室外、洗澡流程、清洁程序、垃圾处理条例、生活区行为守则等等。甚至包括交通规则:医护人员在各区之间的行走路线,在污染区面对面行走时如何避让等等。还规定:违反者将受到通报批评,严重者以军法惩处。
纪念小汤山医院最好的方式是让它成为历史
当小汤山医院的设计师黄锡璆说出「没想到当年的设计图还能用上」时,心情一定很复杂。
我在凤凰网 7 年前录制的纪录片《非典十年祭》中看到这样一段话:
这如同金字塔一般,从上到下的公共卫生模式,原本是为了统一调配资源,抵御各类传染性流行疾病,然而,2003 年的那个春天,它完全失灵了。
纪录片的结尾处,一位医生感叹道「再也不可能(出现)像 SARS 那样的情况了」。
希望这用无数人命堆砌出来的经验,不要下一次面对危机时再次失灵。
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会的,不能仅是如何重建一座医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