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味和效率
早起又随性写点东西。
最近朋友圈被转载很多的一篇文章,来自 GQ 实验室对重轻老师的采访。里面有一段关于品味的叙述:
……审美的底层逻辑是能感受到那些细微差别。这本身是非常非常幸福的,是一个“自我奖励”的事;另一方面它只能通过大量的自我训练来实现,没法让别人嚼好了喂给你,就是得自己重复喝很多咖啡、听很多唱片、看很多电影,然后试图去分辨。这个过程不会很舒服,甚至挺累的,是一个苦活,一种「爱的苦工」。
我相信审美、品味是值得向往的:“有品位”作为自我装点的标签没啥意义,是我们花费很多时间、经历大量摸索、甚至是克服了很多困难的那个过程,它很值得向往。
品味是需要心甘情愿付出劳动的。陈丹青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说:
年轻人装逼没什么不好的,我年轻时候就喜欢装逼……只是现在装成了。(笑)
「装成了」是结果,自我愉悦是过程,付出辛苦是前提。缺少任一条件,都是字面上的装逼。
延申地说,可能不仅是欣赏文化作品,每一件跟赚钱无关的事,都能达成「装成了」的境界。当你不把追求效率放在第一位时,「付出劳动」就和「自我愉悦」挂钩了。
另一件生活里的小事是,我发现那些工作很忙碌的人,往往是不追求效率的。真正追求工作效率的人,是为了解放时间留给业余生活,但是很多人只是沉迷工作本身,他们热爱这件事,能从中获得愉悦(或者满足感)。
「追求效率」不是为了享受,其实是为了更好的逃离某种状态。比如你刷了一小时抖音,这就是追求效率,而不是享受,你是想逃离工作状态,想逃离手机以外的烦心事。你如果真想享受生活,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满足不了你。
有时候折腾效率软件也跟喝咖啡一样,效率(提神)只是这件事的副作用,它个寻找快乐的过程。真追求效率的人不在乎软件是什么,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,这才是效率。
最后奉上一张 Twitter 上的梗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