构建一幅图景,了解一个环境
项飙在《把自己作为方法》里谈到怎么做农村调查时说,他有个三舅舅,是个非常精通农村社会生态的人。三舅舅知道村里发生的大小事,知道这个体系如何运作,权力结构是什么。项飙把这种对周遭环境的认识能力概括为图景:
画这个图不是机械地反应世界,而是要精确地反应世界。什么是真正的精确?真正的精确就是你把握住它内在的未来方向…… ”图景“有两重意思,一是现在的概括,再一个是未来可能的走向。
同样,昨天看社交媒体有人说,大众对当下发生的事情经常过度反应。就像股票每天涨涨跌跌,好的投资者不会把短期的波动太放在心上。但是社交媒体会对热点事件产生集体共鸣,导致大家对短期变化敏感,对事情发生的本质原因失去兴趣。
这让我想起最近读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》开头的一段话:
有什么新鲜事?这是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,但是也最不着边际,可以没完没了问下去。如果真探讨它的答案,所得的只不过是一堆琐碎的跟风事物…我宁可问这样的问题,什么是最好的?
这有点像软件架构,我们总说系统模型,模型是现状的反应吗?是,又不完全是,它是现状的抽象,是包含了未来走向的东西。
想起我前公司的同事朱老师常把系统性思考挂在嘴边。比如有一次我打电话问他:怎么做高并发场景的压力测试呢?朱老师先反问我:你们的测试基于哪一种模型呢?是“手机打电话”还是“银行提款”?
我问他这两种模型怎么讲?他说“手机打电话”就是客户端可以无限增加,流量和客户端增长成比例;“银行提款”是顾客无论怎么增加,接待窗口只有固定数量,多余的顾客只能排队。系统只开放有限的资源,无论流量怎么增长。
你看,这么一解释,图景就出来了。这就是跟明白人聊天的乐趣,不用花心思解释 context。
Alan Key 在一次技术演讲里说:
You need to solve a context, not just a problem.
我们生活中通常遇到两类问题,底下干活的人没有构建起工作内容的图景,上面管理的人没有构建起生态系统(企业发展方向、部门协作、社区运营)的图景。而大家着眼于问题本身,因为解决问题本身容易而快速。
另一方面,这种观点在与人相处时也适用。情绪控制不好的人通常对当下反应过度,听到不爱听的话、和自己相反的意见就勃然大怒。其实只要保持一定的钝感,对他人以更高的视角观察,心态就会平和很多。
还是回到项飙,他有一篇采访里讲到,中国低层社会的功能性过剩,而生态性不足。这句话怎么理解呢?你可以很方便地点外卖,外卖员不管多远都能快速送到你手里。但是楼下小区的保洁员是从哪来的你丝毫提不起兴趣,对身边发生的一切都漠不关心。
这是中国年轻人在城市中存在感微弱的真正原因,我们没把自己融入 context 里,也就构建不出三舅舅那样的图景。
回想我之前在 TW 工作时,同事关系是网状的,HR 会随时找我去面试,对于经常帮忙招聘的同事,HR 们也会回赠一些小礼物;每个人同时为不同的项目工作,既独立又联结。有时候会成为敏捷教练,有时会被临时拉去做咨询师。我翻看微信,200 多个好友里,有 104 个是 TW 的同事。 这种关系是生态性的,每个人对工作环境都有一幅完整的图景。而另一些企业,总强调责任意识,但是工作中的功能性压倒性地占据了上风。同事之间是机械地组织起来,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。这种状态是无从谈起什么协作、效率的。
沈奕斐在她自己的播客节目里和她老公谈到工作时说,同事关系是要高于朋友的,因为一天里大部分时间你要和同事度过,要完成高效的协作必须建立在深层的互相认同之上。
所以,我们是不是要多去体察周围的人和事呢。完成工作和生活的目标固然重要,但正如徒步旅行,如果只是两点一线地直达目标,就只是一名过客,而主动探索小路和岔路,才能构建起一幅对周遭环境的完整图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