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eve Sun

外部化的J人

生活中有一类人,喜欢催促别人制定计划。只要事情还悬在半空,他就感到不安。

这种人不一定是公司老板,也不一定多强势,他就是喜欢问“什么时候能定下来?”“周末怎么安排,到底去哪?”,类似这样,向外寻找确定性。

这种人,我们暂且叫他们“外部化的 J 人”或“Ex J 人”,J 人就是 MBTI 人格分析中的 Judging 型性格的人,喜欢预判未来走向,热爱制定计划。与之相对的是 P 人,随性自在。

Ex J 人,就是把这种 J 属性外溢给他人的人,同化他人成为 J 人的 J 人。

Ex J 人把确定性留给自己,把焦虑传给世界

我观察这类人通常控制欲较强。控制欲有向内生长的控制欲,比如让工作和生活都井井有条,充满秩序感。也有向外生长的控制欲,比如试图操纵别人,要求他人跟自己保持高度一致。

Ex J 人是控制欲外溢型,他们的控制欲大多时候是向内生长的。当他们内部的控制欲过多时,就不经意间就外溢给别人。一旦他们的 J 望落空,生活和工作无法井井有条时,他们就把负面情绪传递到不确定的根源的那个人,展现出压迫感。

我最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两个这样的人。反思之后,我也通过自查机制(I 人的内心搜索引擎)发现我自己也不经意间成为过 Ex J 人。

如何避免自己成为 Ex J 人呢?

我想第一条原则是不要重复追问。我在外企里跟欧洲同事沟通,发现他们与中国同事很大的一点不同:他们除了“肯定”和“否定”回应之外,还有一种“不回应”。

如果他没想好,他有权不回应。不回应也是一种回应。代表“我没想好,等我想好了再说”。但在我们的语言体系里,不回应显得不礼貌,没自信……

从咱们的应试教育体系也能看出来,我们是盛产 J 人的,这些 J 人有一些逐渐蜕化为更极端的 Ex J 人,走向危害社会的一面(开玩笑,其实也没有那么严重)。

所以,别人不回应时,你当作是另一种回应。你就不是 Ex J 人了。

如何跟 Ex J 人沟通呢?

我也不知道答案,所以不耻 Chat 问,请教了 GPT 答案:要分成两步,先缓和对方情绪,表达理解;再用模糊的步骤代替精确的结论,比如你定不出计划,就说现在定不下来,一旦发生什么,就可以如何应对。让对方看到你的思考过程。

这样,用大概的步骤,或模糊的时间点,代替精确的回答,让对方的控制欲有所缓解,也没有被对方卷入节奏。

啊,做人好累。最后,希望你成为 P 人吧,如果实在不行,也答应我,当个好 J 人,好吗。